野生动物栖息地模型的时间可转移性:对栖息地监测的影响

2011年3月31日-作者:Tuanmu, maning, Andres Viña, G. J. Roloff, W. Liu, Z. Ouyang, H. Zhang和

期刊或书籍名称:生物地理学杂志。

关键词:Ailuropoda melanoleuca;中国;地表物候学;模型可转让性;MODIS;遥感;物种分布模型;WDRVI;野生动物栖息地监测;卧龙自然保护区

发表:2011

目的在栖息地模型应用中,时间迁移性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超出了相应的模型开发的时间框架,但还没有
得到了足够的重视,特别是在生境监测方面。
而遥感技术与栖息地模型的结合
提供了一个有用的工具,栖息地监测,远程合并的效果
关于模型可移植性的感知数据不清楚。因此,我们的目标是
评估不同的卫星衍生变量如何影响的时间转移性
生境模型及其在生境监测中的应用。

卧龙自然保护区,中国四川省。

方法采用最大熵算法对大熊猫栖息地进行建模
利用两个时间段和四组不同的熊猫存在数据
代表陆地表面物候的预测变量。每个预测变量集
包含了时间序列平滑的宽动态范围植被指数
(WDRVI)或11个物候指标,均来源于单年或多年(即
3年)中分辨率成像遥感影像
光谱仪(MODIS)。我们评估了模型的能力
这四个变量集可以预测大熊猫在不同时间段内的栖息地
采用阈值无关和阈值相关的评价方法
时间可转移性的五个指标。

结果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模型开发与四个变量集
对大熊猫栖息地的特征和监测都很有用。然而,
使用多年数据开发的模型表现出明显更高的水平
时间转移性优于使用单年数据开发的数据。在
此外,模型开发与物候指标,特别是当使用
多年数据的时间转移性明显高于多年数据
随着时间序列的发展。

主要结论陆表物候的整合程度高
时间分辨率遥感影像,与栖息地模型构成
一种适合的工具来表征野生动物栖息地和监测其时间
动力学。使用多年的物候指标降低了模型的复杂性,
预测变量间多重共线性及年际变异
气候的波动,从而增加了时间的可转移性
模型。本研究为生态环境监测提供了有用的指导
遥感技术和栖息地模型的结合,这可能是
有助于保护大熊猫和许多其他物种。

DOI:10.1111 / j.1365-2699.2011.02479.x

刊物类型:期刊文章


作者

可访问性问题:

关于可访问性的问题和/或如果您需要对特定文件进行额外的调整,请发送电子邮件至ANR通信和营销anrcommunications@anr.msu.ed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