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保育-使用伞形物种作为保育替代品的潜在风险

下载文件

2020年12月3日-作者:,朱莉·温克勒,,威廉·约瑟夫·麦克谢,李胜,,王大军,,唐颖,

生物保护

DOI: 10.1016 / j.biocon.2020.108913

用一个有魅力的伞种代替同域物种通常被提倡为一种有效的方法。然而,从时空角度进行综合评价的研究较少,其长期效果仍不确定。我们在2000年初和2010年初两个时间段内,利用广泛的相机陷阱调查和遥感环境预测器的观察,模拟了大熊猫和8种同域哺乳动物物种的栖息地变化。结果表明,不同物种的生境适宜性变化程度和空间格局不同。在21世纪初至21世纪初期间,包括大熊猫在内的7个目标物种的栖息地适宜性总体有所改善,这表明最近几个保护项目在恢复某些物种群体的自然景观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然而,目前为大熊猫设计的自然保护区系统并没有充分覆盖几个物种的关键景观,包括两种经历净栖息地丧失的物种,濒危林麝和脆弱亚洲黑熊。为了同时保护该地区的多个物种,我们建议为与大熊猫栖息地需求不同的其他濒危物种建立自然保护区,并在中国中部和西南部增加广泛分布的杂食动物亚洲黑熊作为替代物种。这些发现揭示了利用伞种作为中国动物群落保护捷径的风险,并对其他大部分保护资金都用于单一魅力物种的地区具有重大意义。

下载文件


作者

可访问性问题:

关于可访问性的问题和/或如果您需要对特定文件进行额外的调整,请发送电子邮件至ANR通信和营销anrcommunications@anr.msu.edu